第(1/3)页 四月的江南早已春暖花开,应天府的柳枝垂落新绿,朱高炽与朱雄英却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——自南洋贸易传捷报后,两人便一直惦记着占城的建设与西方商路的开拓。 这日清晨,他们向朱元璋与太子标辞行,带着常茂与康铎,乘坐水师快船,一路南下直奔占城。 快船在南海中疾驰,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,朱高炽凭栏远眺,望着远方水天相接的景象,心中满是期待。 朱雄英则拿着一张南洋海图,在上面标注着即将抵达的港口,两人时不时低声交谈,规划着接下来的部署。 几日后,快船抵达占城港口。 刚靠近码头,两人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——昔日略显简陋的港口,如今已扩建得规模宏大,岸边矗立着数十座青砖仓库,码头上搬运货物的工人往来不绝,大明的商船与南洋各国的船只在港口内有序停靠,桅杆如林,旌旗飘扬。 街道两旁,商铺林立,既有卖大明丝绸、瓷器的店铺,也有售卖南洋胡椒、橡胶的摊位,行人摩肩接踵,热闹非凡。 “没想到才半年不见,占城竟变得这般繁华。”朱雄英感慨道。 一旁的当地官员笑着解释:“托二位殿下的福,自从占城成了连接马六甲港口与大明的交通枢纽,往来商贾日益增多,百姓们有的开起了客栈,有的做起了搬运生意,还有的跟着商贾学做买卖,日子比从前好太多了!” 道理其实很简单,大明商贾想要前往马六甲港口贸易,需先跨越漫长海路,而占城地处南海要冲,恰好是大明至马六甲航线的中点,自然成了必经的转运与补给枢纽。 商贾们的商船行至此处,必然要停靠港口:或是将大宗货物拆分转运,借助占城的码头设施分批次运往马六甲,避免因船只吃水过深难以靠岸;或是补充淡水、粮食与船用物资,更换受损的船帆、绳索,确保后续航程安全。 这一来便给了占城崛起的契机。 为满足商贾需求,占城百姓纷纷投身相关行业:有人在码头开设货栈,提供货物存储服务,赚取仓储费用;有人组建搬运队伍,帮商贾装卸货物,每日能得不少工钱;还有人开起客栈、饭庄,接待往来商客与船员,生意格外红火。甚至连当地的手工业也随之兴盛,工匠们仿制大明的农具、器皿售卖,或是制作南洋特色的编织品、木雕,卖给商贾带回大明。 随着往来商贾日益增多,占城的市集也愈发繁荣,大明的丝绸、瓷器与南洋的胡椒、橡胶在此交汇流通,形成了热闹的贸易集市。 第(1/3)页